当前位置:主页 > 文案精选 >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73句优选

发布时间:2023-03-16 11:22

编辑:admin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

3、《论语》①十二章

4、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5、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6、注释: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②者:代词,……的人。

7、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9、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10、《论语》12章分六则。1.原文①②章出自《学而》;③④⑤章出自《为政》;⑥⑦章出自《雍也》;⑧⑨章出自《述而》;第十和十一章出自《子罕》;第十二章出自《子张》。课文所选的12章语录,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3、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5、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1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7、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1、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22、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23、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4、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8、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9、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0、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3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2、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33、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3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5、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3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7、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8、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9、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有害。

4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1、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42、体裁:文言文论语十二章是《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没有作者要说这十二章的作者是谁的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吧,这些都出自《论语》

43、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4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5、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则

46、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7、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③于:对,对于。

48、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4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0、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3、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54、语录体散文集

5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9、《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60、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61、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6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65、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6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7、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68、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69、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70、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71、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72、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73、论语十二章的作者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