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苏轼的留侯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6-11 13:19
编辑:admin
苏轼的留侯论读后感?
读完苏轼的《留侯论》,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所打动。这篇文章以张良为主线,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探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勇者应有的风范。
留侯论的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
苏轼留侯论所写的留侯是谁?
留侯是张良 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未遂。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
苏轼所写的《留侯论》中的留侯指的是刘备,即刘备在三国时期的称号。《留侯论》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文章,以刘备为主角,探讨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才能。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他出身于汉末乱世,经历了艰难的流亡生活,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成功夺取了益州,成为了一方诸侯。刘备以其仁义之德、博爱之心和谋略才能而闻名于世。 《留侯论》以刘备为典型,探讨了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才能,如忠诚、智慧、谦虚、勇敢等。苏轼通过对刘备的赞美和思考,表达了对理想政治家形象的追求和思考。这篇文章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留侯论的一词多义?
苏轼留侯论啥时候写的?
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 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全文朗读?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忍的内涵?
自古以来“忍”就是我国智者能人所推崇的一种传统文化修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立足社会,有所成就,我们应当传承和运用“忍”的智慧。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大才子,文学的集大成者,在诗歌、宋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堪称卓越的成就。 他怀有满腔热情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由于其政见与宋神宗相悖,一直未得重用。《留侯论》是他在嘉佑六年参加科举应试时所作的二十五篇《进论》中的第十九篇,通篇议论的核心是“忍”字的作用。
留侯论苏轼所提忍的内涵?
对于“忍”的内涵,苏轼在其文章《留侯论》中有如下表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苏轼看来,忍耐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豪杰之士不仅有超凡出众的气度和节操,也有常人无法容纳的容忍之心。这种忍耐不仅是一种低头咽下泪水的艰辛,更是一种豁达、坚韧的格局和境界。正是因为这种忍耐,才能够让人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目标,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豪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