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案精选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100句文案摘抄】

发布时间:2023-05-04 21:47

编辑:admin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1、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来进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诗词中提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李白当时的悲愁;柳永在诗词中提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贫困。

2、Idonotknowwhattimeoftheyear

3、苏轼何尝不明了这些?但他不愿意明了,他只希望在朦胧混沌的一派月色酒香中放纵一回,你说我醉我便醉,你说我佯醉我便佯醉,我只愿这样醉着,便将人世间的长长短短、离离合合、真真假假、风风雨雨看个明白,认个清楚;我只愿这样醉着,便可都不作理会,只顾着自己在月酒里身轻如叶,漂转如影,来去自由,潇洒快活!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这仿佛是对世事的回归,其实又更加衬托出人生的悲凉意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6、和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自题一首

7、张九龄,不仅是盛唐著名的宰相,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这首《望月怀远》是代表作。诗的经典在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月光、月亮将千里之外的两人练习在一起。这句诗,化用于南朝民歌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和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比较类似。诗的大部分内容在于描写明月之下,情人的相思之态,正如自己的诗句“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8、“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

9、这首词上半阙写月下畅饮,逸兴遄飞,意象飘渺,豪情恣肆。下半阙写夜深月沉,斜光窥户,主人却耿耿不寐,怀念未能团聚的亲人。词人用大开大合之笔,写出了心情的豁然开朗——既然自然界阴晴圆缺不断变化、人世间悲欢离合千古存在,那又何必为别离而悲伤呢?但愿大家能健康长寿,共享一轮姣美圆月!

10、苏轼何尝不明了这些?所以他的中秋才如此的不同寻常:他追求遗世独立的人格境界,但并不止于老庄的虚无悲凉,否则怎会如此一往情深?他渴望现实人生的完满团圆,但并不止于人伦亲情,否则怎会如此旷达、超逸?

11、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12、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13、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14、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5、今天,中一班的松松老师就为我们带来了《水调歌头》的朗诵,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6、【《水调歌头》中秋苏轼】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1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8、众所周知,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形象的创造。绘画、小说、戏剧、电视剧等都是靠塑造人物形象来打动人,启发人,感染人,教育人的。而诗歌呢,也是靠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恰恰就是诗人自己。苏轼在这首词中写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写的他自己,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命体验,表达了不同于他人而只属于苏轼自己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诗人形象。当然这是可爱的形象,是令人百读不厌,遐想万千的艺术形象。

19、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2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1、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2、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

23、我顿时明白,人世间有悲欢离合,天上也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以来都不可能完美的。但愿我们长久平安、幸福,在千里之外共享这一轮明媚的月亮吧!

24、抒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

25、朗诵:焦晃,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素有“莎剧王子”之誉。

2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7、(主编玙璠(婉馨)在此感谢良师益友们鼓励支持,祝福大家健康平安!)

28、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29、李白的《把酒问月》,也是唐诗中最出色的诗篇之一。该诗完全像一个喝醉的诗人说的醉话,因此才能够将缥缈无边的神话写得如此的生动。诗歌充满哲学韵味,其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写出了人类的渺小,当时也写出了自己的豁达。既然人生短暂,我们何不对酒当歌,把酒赏月。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写月的诗人,他创作的涉及月的诗竟然多达320首。而这首《把酒问月》境界最高,影响最大,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显就有李白诗句的痕迹。

30、他的作品中书画自成一家,既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做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擅长做诗,工于书法,精通鉴别。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法笔体,也擅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能达到乱真程度。是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31、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32、整首词多角度、多层次地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通篇由景生情,由情衬景,思绪灵动,意境深远。这里有追求,有苦闷,有怀旧,有顿悟,充分体现作者感情深挚,胸襟开阔,见解超妙,才气飘逸。其语言清新俊逸,不拘一格,是为千古绝唱。难怪《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33、这首词是诗人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词前小序交待了写词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4、82年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

35、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36、一个中秋月夜,苏轼无比思念多年不见的弟弟苏辙,心情非常苦闷,他喝了一个通宵,酩酊大醉之际,为我们带来千古中秋绝唱《水调歌头》。

37、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38、秦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39、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4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41、就算是吧。我累了,我醉了,我困了,我乏了。扔掉酒杯,起身躺到床上,困意侵袭着我的身体,可我却无法挥去那愁思恋意,落得惆怅无眠。我禁不住拖着疲惫的身躯仰天长叹!为何世道如此不公,为何自然如此不义?

42、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43、月亮转向朱红色的亭子,悬挂在雕刻的窗户的低处,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月亮对人们不应该有任何遗憾。为什么人们离开时只有圆?人们有悲伤和喜悦的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变化。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成。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安全和健康,即使他们被数千英里分开,他们也可以分享这美丽的月光。

44、(蓝天之家)总群主,2017年组建团队,

4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8、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49、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

50、Themoonisbrightordimandshemaywaxorwane.

51、本平台倡导精品风范,尊重名家,提携新人(中小学生也可投稿),只要是作品好就优先刊登,所有稿件投稿时采用“文本文档”(写字板格式),作品后附加个人简介或照片,附件发送。

52、98年北京大学医学信息硕士研究生毕业。

53、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54、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55、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56、张孝祥是南宋初期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留下了《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等气势雄浑的词篇。这首词写于1166年,他被奸臣所害被免去职务。在路过洞庭湖的时候,即景生情,写下本词。这首词,将天上的星辰万象和湖上的沧浪明河融为一体,描写一幅平湖星月图,“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他大发想象,将北斗七星视为勺子,将长江之水视为酒,将众多星辰视为宾客,多么奇幻、多么美妙。在这样美轮美奂的世界中,自己“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达自己的清白、冷落、纯洁。这首词将宇宙万物写入,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化境,最终自己达到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玄学境界。

57、【《水调歌头》中秋苏轼】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58、苏轼的这首中秋词开创了中国古代词史中超旷清迈的词风。这首词一出现,所有写中秋的诗词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59、马上就是中秋节了,首先我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60、他不是屈原,没有那样执着,但洞彻人生的他对现实生活也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61、虽然诗人在中秋之夜看到月圆而想到亲人不能团圆,心中不免惆怅;但思想境界又不局限于个人的忧愁,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展现宽广胸怀,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应当指出,词中也反映了诗人关于佛教“出世”的思想(“我欲乘风归去”)和关于人间“入世”的思想(“何似在人间”),以及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心理。

62、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63、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

64、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发展60个群,

65、“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浣溪沙》),蓦然回首之际,人生憾恨固然苦多。但如果对无限年光的追求必须在天人分离中实现,那还不如好好地把握现世,把握每一个美妙夜晚,在酩酊大醉中感受实实在在的人生快乐。

66、而且,这不仅是论述,更是抒情,在词的最后将抒情与意向结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带着豁达的情感来看世界,只要人们的情感能够长久,只要能够望向同一轮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67、一片乌云飘了过来,遮住了月光,天色顿时暗淡了,只见月亮躲在云里含着若隐若现的微笑。是在嘲笑我的无知吗?

68、还有那饭富情韵的地方,是挂在南楼的碧天明镜。

69、创作不易,编辑辛苦,望君转发,真诚感谢!

70、六年前,苏轼眼见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被贪腐之人利用,成为盘剥百姓的工具,因此提出坚决的反对意见,并与司马光等人达成共识。但是他三次上书神宗未果,终因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激怒王安石,遭到谢景温的构陷,调离开封任杭州通判。面对诬告的苏轼,不屑修表自辩,任凭官方调查,径自携眷赴任。

7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2、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73、那一年,我八岁,弟弟子由六岁。时令中秋之夜,月挂天边。弟弟突然惊喜地叫道:“哥哥,你快看,咱家的大瓷盘扔到天上去了!”

74、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75、只可惜苏轼在赴常州上任路上,宋神宗就病逝了,没有见到苏轼最后一面,也算是遗憾。

76、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7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78、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为为手足兄弟苏辙写的,词中表达了诗人苏轼对苏辙的想念之情,也是表达诗人自己对亲人不能团聚的自责与愧疚之情。

7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80、原文:《水调歌头·中秋》宋代·米芾

81、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指人的本能,其欲望只追求快乐而避免苦痛,往往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的感情冲动;而“自我”,是指人的调控能力,是对“本我”保护而不受伤害,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而“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是对自我的强制或限制,达到理想的高度,遵循的是社会环境形成的“道德原则”。

82、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写作背景及赏析

83、他不是屈原,没有那样执着,但洞彻人生的他对现实生活也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这仿佛是对世事的回归,其实又更加衬托出人生的悲凉意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8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85、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基本都是闺怨作品。这首诗,同样也是闺怨作品,写自己的孤苦。最后的一句“月在梧桐缺处明”写得非常传神。相信很多人在欣赏满月的时候,总是会有类似的情景:月亮被树荫遮住,只能透过缝隙才能看到。这或许暗示着什么力量无形中让自己的命运变得多舛。

86、综上所述,关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在中秋为他的亲兄弟苏辙写的,体现了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以及愧疚之情。也表现出两兄弟的情义之深,血肉之连。

87、面对一天美好风物,我将栏杆倚遍,觉宇宙万物沉浮,就像水中浮萍。

88、写了这首词之后,苏轼在密州也没呆多久就因为任期满了而离开密州,后来又调任徐州、湖州当知州。

89、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9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91、中秋。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9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93、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94、所以熙宁九年(1076)的这个夜晚并不因孤独的思念与长久的落寞而走向寂灭、干涸乃至疯狂,相反,它是如此的丰厚、充实,平静、温和,饱含着人间深情与超越的智慧。

95、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96、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97、“同步悦读”首届全国文学大赛正式启动

9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99、这次的中秋节目播送完了,谢谢收听,晚安!

100、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