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案精选 >

舍生取义的课文原文62句精选

发布时间:2023-04-08 21:15

编辑:admin

舍生取义的课文原文

1、《微子》第十八原文:

2、【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3、这里是所以的意思

4、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5、“有所”指“有……的(东西、事情、情况、地方、做法、行为、人)”。“所”是助词,本质上是和其后的动词“避”构成所字结构,“所不避”指“不躲避的”,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词组,“有”与“所不避”构成动宾结构。文言文中“有所”“无所”常出现,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固定词组翻译。

6、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于“爱人”,即一种大爱。

7、原文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此句意思就是: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9、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10、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11、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12、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3、之在这句话中是助词,用于主语词和谓语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14、“自以为有理,而不听他人言;恃己之势,而不顾他人心。”

15、“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16、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1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8、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表现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1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1、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2、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主的命令有不接受的)

23、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4、朝代:宋朝

25、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26、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27、选段原文:

28、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29、这个句子里的故是因此的意思

30、出自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舍生取义的课文原文

3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有不得以的情况)

32、作代词,代指这件事,此处的“之”代指上文出现的种种人心的变化。说的是这种人心的变化是丧失了人固有的本性。

33、意思是说的这些话并不是自己内心中想说的所做的一些东西,也并不是自己期待的,只有当你好好的从这个世界之中生活,才能够从这个世界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才能够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踏实,让这些东西变得更有趣。生命才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34、译文:君子出来做事,是为了尽道义。

35、出自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36、【原文】

37、再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一点东西也不敢有接近的)

38、作者:文天祥

39、出处:《绝命词》

40、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1、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2、该句译为“所以(遇到)灾祸也有不躲避的呀”

43、相关赏析:

44、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而在这四端之中,孟子尤为看重仁与义,他常常将仁与义并举,在面对生命与义的二选一时,孟子舍生取义。

45、之-释义:代词,指代人的本心。

46、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7、这句意思是所以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出自于《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48、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难道我有失礼的地方吗?)

49、扩展资料:

50、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

51、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

52、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53、【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5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5、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不应该有拜访的行为)

56、注释: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不要因为自己觉得有理就一意孤行。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

57、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58、【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箕子,名胥馀。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批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59、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60、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舍生取义的课文原文

61、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2、译文: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