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案精选 >

毛志东诗词大全七律

发布时间:2023-04-03 20:06

编辑:admin

毛志东诗词大全七律

1、后面这四句是议论说理,是说:诸葛亮筹划通过三分割据来统一天下的策略是纡曲而行不通的,但他又像万古云天中独一的鸾凤,这是评论他才品之高。他跟伊尹、吕望比在伯仲之间;指挥若定,萧何、曹参都不及他。这几句都是议论,但都不是抽象的议论,一是结合隆中决策,二是结合云中鸾凤,三是结合伊尹、吕望,四是结合萧何、曹参。这样来立论,结合人或事来论,就比较具体。这首诗结合“剩勇”和“穷寇勿追”来立论,在“剩勇”里有春秋时齐将高固说的“欲勇者贾余余勇”的事,在“追穷寇”里针对当时有“穷寇勿追”的议论,这样结合具体的人来立论。“不可沽名”句里结合项羽失败的教训,和有人主张“和平”的虚名来立论,也都是结合具体的人事的,不是抽象的议论,所以是诗中的议论。

2、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

3、七律·登庐山

4、昔日的陶潜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源里现在可以耕田劳动了吗?

5、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6、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7、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凡是标明了七律的诗就是指七言律诗,所谓七言是指一句七个字,七律为八句,八句以上的为排律。七言四句的称七绝。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是标准的七言律诗,无论是押韵、对仗和平仄都是工整的,且意境优美,气势磅礴,是现代人所写七律诗中少见的优秀作品。

8、毛泽东〔近现代〕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9、《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

10、《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作者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1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12、全诗如下

1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4、别bié梦mèng依yī稀xī咒zhòu逝shì川chuān,

15、七律长征和钟山风雨起苍黄是两首诗,不是同一首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的首句。

1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东面。苍黄同仓皇,状匆忙、急迫。人民解放军只用三天时间就冲破长江防线,占领南京,显得非常突然,故称苍黄。又,苍黄,还有由青色变为黄色的意思。所以“起苍黄”,又有形势变化,改朝换代之意。因此这句话是模状格,描写人民解放军很快占领南京;是借代格,借钟山来代替南京;是比喻格,用风雨来比战争进攻;是双关格,苍黄既指紧迫,又指变化。这一句用了四种修辞手法,又有大气磅礴的气势。

1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18、qī律lǜ·到dào韶sháo山shān

19、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毛泽东一反《孙子》中所提“穷寇勿追”的旧说,进一步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角,一个“宜”字,显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坚决。用“剩勇”而不用”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中国解放军尚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歼“穷寇”。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

22、平生意气难消尽,敢笑黄巢不丈夫。

23、黑hēi手shǒu高gāo悬xuán霸bà主zhǔ鞭biān。

24、敢gǎn教jiào日rì月yuè换huàn新xīn天tiān。

25、《七律·到韶山》

26、《七律·冬云》是毛泽东1962年冬天所写。这首词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一变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限壮美的情怀。诗抒情的气势雷霆万钧,出入于无人之境。

27、遍biàn地dì英yīng雄xióng下xià夕xī烟yān。

28、持戟项王终复楚,卧薪勾践竟平吴。

29、颔联就是第三联,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颔联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0、七律长征的颔联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志东诗词大全七律

31、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的艺术手法。数种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志。

32、hongqijuanqinongnuji,heishougaoxuanbazhubian。

33、《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4、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35、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36、红hóng旗qí卷juǎn起qǐ农nóng奴nú戟jǐ,

37、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

38、(近jìn现xiàn代dài)毛máo泽zé东dōng

39、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40、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41、“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讲南京形势优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大事。这里作“天翻地覆”,因为要与“虎踞龙盘”相对。“慨而慷”,感慨而激昂,指人民解放军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这是他们和全国人民的心情共同感慨而激昂的。本于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这句原来先说“龙盘”,后说“虎踞”,现在把位置倒一下,“天翻地覆”,原来说“翻天覆地”,也把字儿倒一下,这是倒装格,适应律诗格律的需要。“慨而慷”是引用格。

42、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意:诗中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

43、七律诗:

44、七律长征诗意:《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45、《七律·怎认输》(平水韵七虞)

46、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47、故gù园yuán三sān十shí二èr年nián前qián。

48、喜xǐ看kàn稻dào菽shū千qiān重chóng浪làng,

49、出自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0、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毛主席的诗《七律·答友人》,这首七律中,毛主席将李白的浪漫飘逸与李商隐的富丽精工两种风格整合在一起。

51、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52、博古通今志才殊,哪来慧眼识穷途。

53、译文及注释

54、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55、最好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写得大气磅礴,意境开阔雄大,立意高,有记述性,也有艺术性。讴歌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被选入语文教材。

56、毛主席曾经说过,诗最爱三李,词只合稼轩。三李,就是李白、李贺与李商隐,稼轩就是辛弃疾。从毛主席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诗词的取法对象。

57、首联从动态入手。“飞峙”句写山,“跃上”句写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跃”二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

58、biemengyixizhoushichuan,guyuansanshiernianqian。

59、qilv·daoshaoshan

60、空缘蓟北何为念,不撞墙南怎认输。

毛志东诗词大全七律

61、为wéi有yǒu牺xī牲shēng多duō壮zhuàng志zhì,

62、weiyouxishengduozhuangzhi,ganjiaoriyuehuanxintian。

6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64、本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使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