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张爱玲金句-集合80句
发布时间:2023-08-13 15:54
编辑:admin
倾城之恋张爱玲金句
1、张爱玲在《走,走到楼上去》中写道:“中国人从《娜拉》一剧中学会了’出走‘。无意地,这潇洒苍凉的手势给予一般中国青年极深的印象。”区别于鲁迅先生出走的娜拉的结局:堕落或重新回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所以“走到楼上去”--嫁人是最好的选择。
2、如果你读过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封锁》,《金锁记》就明白,张爱玲用她犀利的视角及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剖析世俗人们的情感,道出足以颠覆传统美好爱情的传奇;同时掀起罩在世俗爱情的平凡与庸俗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在一览无余后,对生活的真相有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3、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柳原道:“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他不再说话了,可是电话始终没挂上。许久许久,流苏疑心他可是盹着了,然而那边终于扑秃一声,轻轻挂断了。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想越像梦。
4、从《倾城之恋》普通人的传奇中,解析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目的
5、于是在给七妹安排的相亲宴上,抢尽风头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一支支舞跳下去后,让范柳原对她产生了兴趣。
6、跟不上时代脚步的白公馆,以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束缚白流苏向现实低头,出于反抗和报复,被骂为猪油蒙了心的白流苏,抢了相亲宴上妹妹的风头,几支舞曲跳下来后,范柳原对她产生了好感。
7、如果你是女生的话,男生写给你,就表示你们之间经历坎坷后才能在一起
8、“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9、日本唯美派文学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写道:“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有时候又比时代先行一步,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
10、张爱玲的《红牡丹,白牡丹》小说集收集了《倾城之恋》。
11、许久之前,就看过《倾城之恋》了。也许,是把张爱玲的作品悉数看尽了的。只是,看了就忘的毛病,让我对它们并不存多大的印象了,只差把书名都给忘了。
12、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13、又翻回原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温了两遍。
14、寂静的夜,看着他们演绎幻想。白流苏身着浅粉色的长袍睡衣,抚着颈颊幽幽守候。一场又一场的空,满满地溢出来。缓慢极致的节奏,悠扬舒缓的配乐,没有胡琴咿咿呀呀的隔世苍凉,却多了情愫的暗自流动。她静静往那一坐,戏全在那些个仓惶湿热的呼吸、极力抑制的渴望、自持之下的缓慢步调、欲诉却似哑了般的咽语半喉、猝然回醒的猩红脸颊与难以掩饰的失望之中。隔壁,范柳原一身白袍睡衣,枯坐电话旁侧。月色泛华,夜却如此漫长。一道墙壁,平白制造出几多的忧愁,折磨了一双精打细算情感的男女。最后一夜,白流苏终就崩塌了无望守候,破灭了空寂幻想。电话线拔出,她径自切断几夜的守望,空泠泠地落荒而逃。范柳原却终于拿起身侧的电话,对着没有应答的话筒,低低徐徐地告诉她,我想到你的房间,看看月亮。无法到达的声音充斥在流苏耳畔,她听到了,也听不到了。
15、这次,却又陷落进去了。这次,起源却不是《倾城之恋》这部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因了一部由它改编的电视剧。多少有些曲折的意味,兜兜转转却仍又绕回原处。
16、《倾城之恋》未完,我的心中,陈数却已是白流苏,黄觉也等同范柳原。电视剧的缓慢与铺张,只是奋力将张爱玲的寥寥几笔充盈成完整的故事,却着实冲淡了主线。无复原本的精彩练达,却能够满足大众对情节的要求。我亦草草看了由旁杂延伸的冗长交代,只着重欣赏了他们的香港相遇。倒还谈不上相守的。着迷于他们似有若无的期许,轻描淡写的拨弄,明里暗里的相持。他们相互试探,话说一半;他们彼此撩挑,迟疑不定。也许,他们真的都没有那么真心。到底,我看不穿。
17、“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
18、在远方亲戚徐太太安慰后,情绪平复下来的白流苏,顾影自怜,暗自伤神。
19、上段文字中,墙的“死的颜色”与白流苏充满生命力的的“红唇水眼,有血有肉”形成对照,未来与现在的对照,半真半假的对照……知微见著,这些都是张爱玲写作风格:参差对照的体现。从大的方面来说,整篇《倾城之恋》更多呈现的是关于时代与个人的参差对照,尤其具体到时代与女性的参差对照。
20、“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经历了生死与共的两个人,从挣扎与斗争中,趋于和谐。
21、也许是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仅仅是程度有限了,好像更把这一出戏往最为简单真实的情感上去看了,没了张爱玲冷淩淩的犀利。
22、于是,有了范柳原的第一次求爱。半夜时分,用当时的现代化设备--电话来表白心意,避免彼此尴尬。
23、张爱玲在她所写的《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
24、《倾城之恋》是由张爱玲所著的爱情小说,也是她作品中较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25、小说把这段一波三折的恋爱故事分为,初见倾心,相会香港,成全婚姻三部分。
26、《倾城之恋》并非一个老套的才子佳人故事,倒有点像破落女子钓金龟婿的传奇故事。与”五四“以来的爱情故事,如鲁迅的《伤逝》,巴金的《家》等爱情故事相比,有了更多的关于金钱,生存等现实考量因素。
27、不可否认,她是文字的天才。只是,少了一些诗意。她不留情面地揭露男男女女的装腔作势、自私自利,我却宁愿相信尘世有真爱。
28、:半年后,接到范柳原邀请她去香港相会的白流苏,面对家里人对她尊严,名誉的践踏和年岁老去的危机,她不得已到香港去找范柳原。
29、张爱玲在《谈女人》这篇文章到:“女人不喜欢善良的男子,可是她们拿自己当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后,就以为丈夫立刻会变成圣人。”白流苏也不例外,面对婚后不愿再和她说俏皮话的范柳原,白流苏惆怅之余也明白,有得就有失,至于将来,谁又能说得准!
30、张爱玲道:“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白流苏也不例外,她要的只是范柳原对她的爱,某种程度上是男方给她提供的物质保障,而并非是这个人。可范柳原是情场老手,对白流苏采取欲擒故纵,跟他谈一些似真似假,玄之又玄的话语。
倾城之恋张爱玲金句
31、正如张爱玲在《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道:“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与阅历。”
3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适合的说法,却有那么一丝意味在其中,似乎有别于原著描摹的那几分市侩,多了一番真实的渴望与按捺。老派人的矜持稳重与过来人的直截了当,两者矛盾交杂,对情感的盘计却迫得他们原地踏步,谁也没能戳破那层薄薄的窗纸。
33、《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精品之做,能够体现出作者文笔的精湛和对人物心理极其细腻的刻画,并在刻画的过程中让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眼前又好象回到了永远。
34、“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
35、受西方教育长大的他,渴望两情相悦,彼此懂得的爱情。他对白流苏仅仅是,囿于物质的原因而“被爱”的传统爱情略有失望,他想让白流苏懂得他,有更多的精神上的交流。就在浅水湾饭店不远的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前,张爱玲展开一段极具象征意义的描述。
36、剧中对这几夜空等、煎熬、幻想的呈现,却是花了大力气的,精致到位,亦别有风情。
37、记住了那几夜。原著中,只一句话吧
38、是的,小说里有这句话的原文。
39、白流苏的爱情,无关爱与不爱,只不过是想要借着爱情实现生存目的,是在充满着算计中与男人的一场博弈。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基本爱情模式:男性给女性启蒙知识,讲文化,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冰清玉洁的女性,在男性的知识,风采感染下,陷入了爱情。譬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矛盾《创造》中的娴娴。
40、《倾城之恋》发表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几个月后,还被搬上舞台,受到欢迎。
41、小说主要写了离婚后的白流苏住在娘家,受尽哥嫂,家人的嫌弃和白眼,不得已,想通过嫁人来寻求出路;而富家公子范柳原爱她却无意婚姻,在沦陷的香港中,患难与共的两个人,终结秦晋之好。
42、“我念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43、故名,倾城之恋。
44、跟不上生命胡琴的白公馆,弥漫着悲凉压抑的气氛,住着一群唯利是图的人。因被丈夫毒打,白流苏选择离婚回娘家住,这七八年中,她身上的一些钱,被哥哥们投资失败,亏空完了。前夫去世,哥嫂借赶她回夫家奔丧,起了撵她走的念头。
45、张爱玲作品是批判女人的女权主义,希望女性独立是她作品想“给予周围的现实的一个启示。”
46、这个大宅子的一家之主--母亲,也并非真心关爱她,“一味的避重就轻”,最后也变相地赶她走,一屋里的人仿佛都成了陌生人。
47、“倾城之恋”在小说中的涵义就是:用香港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就了柳原和流苏之间的爱情。
48、张爱玲用充满讽刺意味的“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为她的婚姻结尾。
49、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堵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50、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白流苏望着镜子里28岁,还算娇俏的自己,“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她决定趁年轻,靠着这副好皮囊,破釜沉舟般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51、张爱玲从女性视角出发,独特地提供了一种与别的作家笔下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女性的声音,达成自己“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的艺术目的。
52、所以,在精明,现实的白流苏眼中:“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留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然而那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
53、柳原道:“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那晚上的电话的确是他打来的——不是梦!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拨转身走到梳妆台前。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流苏慢腾腾摘下了发网,把头发一搅,搅乱了,夹钗叮铃当啷掉下地来。她又戴上网子,把那发网的梢头狠狠地衔在嘴里,拧着眉毛,蹲下去把夹钗一只一只拣了起来,柳原已经光着脚走到她后面,一只手搁在她头上,把她的脸倒扳了过来,吻她的嘴。发网滑下地去了。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住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54、我没看过电视,只是看了小说,觉得这是张爱玲笔下为数不多的喜剧结局了。
55、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范柳原不愿意承担责任,用故意接近别的女性,让白流苏吃醋的激将法,诱着她主动投怀送抱。她家是破败的望族,范柳原担当不起诱奸的罪名。白流苏却不会轻易上钩。
56、区别于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沉沦于享乐,在随波逐流中的自甘堕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白流苏,却敢于反抗命运的不公,对感情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大户人家的前夫打她,她并没有忍气吞声,以隐忍换取安宁,而是选择离婚。
57、庶出的范柳原在英国长大,与白流苏为大家庭所不容有相同之处。只不过他是为获得继承权与身份认同,被大家庭所仇视。继承了财富之后的范柳原,被送上门的想攀高枝的小姐们和她们的父母,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可这回他偏偏遇上了白流苏。
58、既出于报复家人的势利,也出于解决长期饭票的需要,白流苏在有意无意中意识到,她的人生实现翻盘的机会来了。谋爱为谋生的她,六亲无靠,只有靠自己了。
59、直待白流苏第二次赴港,范柳原才终于走进她的房间,从那里看到月亮。
60、在受到傅雷的批评和期许后,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谈到:“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倾城之恋张爱玲金句
61、她以精确坦率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年代、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在这个时机期不断交融碰撞的画面,一个极度自私的男人和一个极度自私的女人,在人生的选择中经历着时代的洗涤,不断地被时代的洪流压制、翻卷、抗争乃至挣扎,在这样特殊的人类从暴虐走向文明的时代潮流中逐渐找到了自己永恒不变的人类人性的光芒----爱情,原来真正的爱情是在患难中意外找寻到的,在苦难和痛苦的挣扎中挣脱无数的枷锁中找寻到的并且在享受爱情的同时继续经历时代的磨砺。
62、张爱玲的爱情观是有着“身无彩凤双飞翼”的缱绻,外加“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彼此懂得。可憧憬归憧憬,现实却是残酷无比的。所以,她作品中写爱情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金锁记》,《半生缘》,都是充满悲剧性质,唯独《倾城之恋》,是一部以圆满,喜剧收场的小说。但这部以圆满收场的小说,也毫不例外,呈现出属于张爱玲作品独有的一种苍凉之美!苍凉,是她的美学底色!
63、“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为自己的享乐,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同时也不乏真实。他是在英国长大的华侨,没有享受到多少父爱,成人后好不容易获得大笔家产,钱财,地位来得突然,内心又空虚,得意忘形之下,不免放浪形骸起来。
64、他们终于结婚了,白流苏如愿成了范柳原名正言顺的妻子。
65、战争来了,本想乘船去新加坡的范柳原被迫滞留在香港。在租来的房子里,一对饮食男女,真实地生活着,买菜,干家务,庆幸彼此还活着。
66、多年后,在人情日益薄凉的今天,我认为,《倾城之恋》对女性的爱情、婚姻,仍具有深刻启示。女性地位是提高了不少,但爱情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仍旧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以生存为基础的爱情是靠不住的,爱情是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是需要具体落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中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但只有物质之爱,没有精神之爱升华的婚姻,也是庸俗且脆弱的!
67、《倾城之恋》发表的一年后,张爱玲在《烬余录》中谈到自己在香港被困时的亲身经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这与范柳原和白流苏当时决定结婚的心情完全契合。
68、白流苏听到他满口为自己的辩解又带侮辱性的言语后,又羞又气,哭了起来。她不会轻易委身于范柳原,于是回到了上海。
69、转了一大圈,尽管白流苏百般不甘心,范柳原虽然爱她,要她,这种爱,却始终如飘渺的镜中花,水中月,终究不如婚姻来的踏实。应验了张爱玲的“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女人发明的。”
70、再慢慢看吧,空了心思,看白流苏旗袍摇曳,低眉浅笑;看范柳原嘴角上扬,招摇风月。沉醉在,他们相会的每一刻。
71、对于上世纪40年代,没有多少文化的白流苏来说,这是个圆满的结局,虽然是借助外力--香港的沦陷,才成就她的婚姻。
72、《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73、《倾城之恋》收录在小说集《传奇》中,在畅销后引起的洛阳纸贵下,四天后再版。1944年9月,张爱玲在序言《传奇再版的话》中写道:“将来的荒原下,断瓦残垣中,只有蹦蹦戏花旦这样的女人,她能够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到处都是她的家。”在男人用理论和制度建立起来的男权社会里,这是张爱玲意在提高女性地位的女权主义典型自信表现!
74、《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爱情故事中唯一的以圆满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小说之一。
75、“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么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76、在范柳原的安排下,白流苏跟随徐太太夫妇乘船从上海去香港,并且与他同住一个酒店。于是一场“男女之间的爱情战争”就此开始了。
77、一边是陷于战火中的城市,一边是仓促结婚的两个人,似乎是倾覆一座城,只为成全两个人的爱情!真有这么伟大的爱情吗?
78、《倾城之恋》之名始于女作家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小说描写了华侨富商之子范柳原和离过婚的上海女子白流苏之间的爱情故事。
79、“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句典型的张爱玲式深刻而又苍凉的语录,听起来略微有些夸张,但对于有足够阅历的人来说,却也是实情。张爱玲是堪破了世间人情冷暖的起伏变异的,写感情生活,在现代中国作家里,达到她那种深度的,没几个。当然,张爱玲是冷的。这冷,在她的文字里,就是冷眼的冷,而并不是无情的心冷。因为有了这旁观的冷眼,她才能把这感情世界看得如此通透,也正因为心不冷,才能将这种通透转化为饱满的文字。当然,在这里不是要讨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而是要把她的小说作为引子,探讨一下作为现实的一种,小说的戏剧化走向是常常会影响到现实中人的判断与抉择的,这其中有许多话题值得探讨。 现实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小说世界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小说的世界从某种意义说也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存在了,也就意味着要与同样存在的人与事发生某种关系,它的规律与现实世界的规律,有时候是相映成趣甚至相互碰撞的,有时则又毫无干系,各有各的归宿,不管怎么说,原因都不在写它的人那里,而是在读它的人那里。因为说到底,一个读者是不会从现实中创造出小说来的,但却完全有可能把小说中的情境套路搬到现实中。中国古时候的很多普通百姓是比较喜欢大团圆结局的。这常常被后人所不屑,视之为天真的需要产生的俗套,并不符合艺术真实的需要。事实上也是这样,人们对喜剧的重视永远不如对悲剧的,因为喜剧的慰藉容易被忘却,而悲痛的记忆却是长久的。喜剧的圆满,从另外的角度看去无异于一种归零方式,而悲剧的残缺,则预示着某种情感的无法终结、永无宁日。中国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传统的,中国式的悲剧往往会在剧中设置造成悲剧事件的元凶,让人可以恨之、斥之、骂之、唾弃之,结局悲则悲矣,无可更改,但观众仍旧可以通过对恶的憎恨而获得另外的某种类似于自身向善式的精神满足。 而西方自古希腊开始的悲剧传统常常是基于命运的捉弄,面对不可逆转的悲剧走向,人是无能为力的,除了面对、承受、理解,别无它法,毕竟恨斥或诅咒命运是毫无意义的,观众从中所能得到的,是对命运残酷的默认。所以中国人在认命的同时,喜欢认同轮回转世的说法,觉得遗憾有可能在下辈子补偿,而西方人则在认命的同时更喜欢寄托于宗教意义上的最后审判来解决此世的问题,并把最后的希望留给所谓的天堂。这两种非常世俗化的选择,似乎都来自于一种企图一劳永逸的颇为功利的思维,经过十九世纪中后期直到上个世纪这漫长的时段里似乎已被那些敢于直面残酷现实的伟大作家们消解得差不多干干净净了。但在普通读者或者观众那里,却并不如此。在任何一个国度你都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那些设计精巧的煽情老套路在老百姓那里至今仍旧是屡试不爽。原因无它,只不过是普通人对情感宣泄与寄托的需要,要远远胜过对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的需要。面对情感的事件,人们更倾向于需要宣泄而不需要深刻。有需要,就会有影响。考查现实中的人们在感情上的抉择,我们常常会发现戏剧化情结的影响,而这里面的天真而又功利的心理与盲目精神,倒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我们回到张爱玲那里,冷眼如她,有时候也会忍不住热心一下,比如在《十八春》里,她给了两位主人公团圆的结局,后来,作为作家的她自然不能满意这样的状态,重写那了那本书,变成了《半生缘》,结局也从大团圆变成了一个“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实际上,曼祯与世钧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还能再遇上,已属不易了,彼此的改变之大,也出乎彼此的预料,虽然那个情结还在心里搁着,但也没有心思再续前缘了。所以在张爱玲最初的思考里,似乎只有团圆才能解开这个结。这种变化并不是出于技术上的需要,也并不是她有可能意识到人会变感情自然也会变,而是揭示了这样的一种现实:曼祯的问题在于她把过去当成了理想状态,而回到过去当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为了过去的完美感觉她宁愿不要大团圆的结局,从现实的意义上讲,她陷入的另外一个误区。当然这是曼祯的性格,也是她的命运。她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到了最后也还是错位的一种思维状态。如果再多解释一些的话,也可以说是感情是一种能量,它终有耗尽的时候。有情人不成眷属,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感情的能量耗尽了。再归结到一句老话上,就是时间能改变一切,没有人是时间的对手。受了这样的道理的启示,是不是芸芸众生们就会由此恍然彻悟了呢?什么样的感情生活才是理想的状态?是要戏剧化的过程,还是要团圆的结果?还是贪婪地想要二者兼顾呢? 在那篇不长的小说《倾城之恋》里,张爱玲给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糟糕的青春时代和失败的感情生活,却又转而给了他们一段有点刺激的恋爱过程和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对于这个团圆的结局,其实张爱玲自己倒并不是真的很踏实,所以她在结尾处特意这样写了一笔:“到处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她是想轻描淡写的一笔把这个故事说成是那些传奇中的一个特例。后来在写关于这篇小说的短文里,她进一步坚定地认为自己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同时又加了一道说词:“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这是很有意思的说法,健康的,竟然会与庸俗的构成了一对共存关系,似乎暗含另外的话头:不健康的,才是脱俗的。后面的那句话也更给了她自己一个台阶:他们也只能如此。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了。而真正体现张爱玲氏对人生的洞察力的,还要属后面的那一段文字:“极端的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易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一个“有分寸”,三个字,几乎把人为了生活下来所采取的现实策略那一面活脱脱地剥露了出来。人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感情动物,可以看得明白,却未必做得明白。反过来说,如果都看明白也做明白了,这世间可能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了。换个角度说,命运本身可能恰恰又是“没分寸”的。 任何一个正当好年华的普通人,在看过那种极为煽情的爱情小说之后,几乎都会不由自主地想有一段同样轰轰烈烈的感情经历发生在自己身上,哪怕只是个片断也是好的,哪怕从此之后就是嫁一个傻瓜或娶一个呆妞也是值得的了。然而人们很快就会发现,激情这东西恰恰是最难以保鲜的,如果不能智慧地转化为类似于亲情的感情,一番热闹的恋爱之后,就算给了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最后如果你不收了心去过和风细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就会有种难以平复的失落感追缠着你不放了。所以,对于现实中那些在感情上不知满足的人们来说,常常会是与甲戏剧化一番,再与乙大团圆收场,自以为是兼得了,其实是两不相干的。而那种健康些的,甚至庸俗些的,只能如此的专一的爱情,因为有着别样的幸福,常常不会他人所知了。《倾城之恋》里白流苏是明白的,所以抓住了最后一线生机。而《半生缘》里的曼祯却始终都没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后什么都没能抓在手中。那么,张爱玲自己的现实生活呢?她也是看得明白的人,最终的结局却只能孤身一人悲凉地终老于遥远的美国。凡事最好要有始有终,恋爱最好要结果圆满,话是这么说,可是并不是谁有这样的智慧和运气。恋人之间,总归是要有彼此间深刻入骨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然后才有可能会有那种理想的默契,仅有激情,是不可能持久的,顶多只能凑出一场半场俗套的悲欢离合式的戏剧而已。
80、女性的觉醒、独立,是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前提,也是获得幸福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洛阳纸贵上一句精选2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