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启示-集锦69句
发布时间:2023-06-17 21:50
编辑:admin
诸葛亮诫子书启示
1、要有自信,注意言谈(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作为孩子的父亲,一定要像诸葛亮一样好好教育子女,让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诫子书》中包含的十种道理:
5、《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这家书是诚恳又富有哲理的,表现出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让我从中看到了诸葛亮的智慧,也看到了他超越凡人的淡泊,这就是他伟大的原因吧。
6、《诫子书》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的诸葛亮54岁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7、《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8、情意至重,知恩图报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9、要慎重交友,亲贤远佞。
10、当今社会,民风浮躁,读书无用论有抬头的趋势,买官卖官时有显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知识和价值出现一定的偏差,很多学有所成的贤士,一时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贤能之士,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是良药,求贤若渴。诸葛亮进谏后主,诸葛亮乃举贤之典范,蒋琬的忠雅的,费�的清廉才华,姜维的智勇双全,都是诸葛亮的重用和培养,引导学生对学识的敬仰和追求,励志成为一个贤能之士,立志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从中学阶段树立远大的目标,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诸葛亮公正处罚贬其为平民,但诸葛亮极其信任李严之子,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因此李严不但不抱怨,还心怀感激。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以情,以公正服人心!诸葛亮廉洁自律,带头如实申报个人财产。其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由此可见诸葛亮光明磊落,做官员的表率。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廉洁自律的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之中灌输“做人要贤能,做事要廉洁,待人要公正”的个性,让所有的学生从诸葛亮的《出师表》悟出为人之真谛,让学生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践行者,我们教育的目的才彰显出来。
11、《诫子书》
12、家里如挂有《诫子书》等作品,便是留馀给后人,予后人以警示。
13、两汉:诸葛亮
14、启示:我们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冕;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在人际交往中,要选择君子,远离小人。
15、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教育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16、三国诸葛亮
17、《诫子书》凡八十六言,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借以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成为自己所期待的人。诸葛亮期待自己的儿子成为什么人呢?
18、《诫子书》【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19、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社会上蔓延,直接影响了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教师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隐居隆中,博览群书,广交贤士,关心国家大事,每自比管仲和乐毅,肩负大任、志存高远的远大抱负”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励志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诸葛亮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的品格中,感受诸葛亮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从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石广元、孟公威等投操麾下,诸葛亮却不为所动,可以窥见诸葛亮不为金钱和权利所动的“淡泊明志”强志的思想。但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才毅然步出草庐,辅佐刘备一匡天下。诸葛亮在著名的《戒子书》中,曾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成为传诵千古的警言,这是诸葛亮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教师在教授《出师表》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激情深入其中,用心灵去领悟诸葛亮人格的博大和魅力所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诸葛亮这种儒家思想的熏陶,逐渐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个性,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的进步也起到积极的影响。
20、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现出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感激之情。由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使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但后来,刘备被曹操战败,蜀汉国力衰败,而此时诸葛亮临危受命,到死都身系蜀汉大业,目的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临崩前,对刘备说,如果刘禅治国不力,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并没那样做,他一直辅佐着扶不上墙的刘禅,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大旗,直至病逝,可见诸葛亮对先帝的效忠是尽至至极。用诸葛亮的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思想去影响当代中学生,使现代中学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有感性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让中华传统文化从灵魂深处去影响学生,净化学生灵魂,让知恩图报的美德在中学生身上展现出来。
21、感受就是作者浓缩了他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让人深省,使人回味无穷,从中获益颇多,也可借鉴之处。
22、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3、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性,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将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寄语其中,堪为后世历代学子养性立志、修身齐家之名篇与典范。
24、在书信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则以慈父的口吻教导儿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时光而飞逝,意志随岁月逐渐消殆。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25、短短八十六言,对儿子有期待、有教育,有方向、有指导,可谓是知行合一。
26、人生要有明确目标,要努力进取,要不懈地奋斗。
27、《诫子书》的中心思想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8、《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29、开篇第一句“夫君子之行”,他想让儿子成为“君子”。随后,他提到了君子有怎样的品行,即向儿子明确了君子的内涵“修身养德”、“明志致远”、“广才成学”、“励精治性”,也就是说诸葛亮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能修养身心、涵养品德、有坚定的志向、有远大的目标,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成就自己的学业,能振奋自己的精神,并能修养自己的心性的人。而若要拥有这样的品行,诸葛亮也给予儿子以指导,即要“俭”、“静”、“淡泊”、“宁静”、“学”、“志”、“不淫慢”、“不险躁”等,并从反面说明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讲了时不我待的道理。
30、《诫子书》是一个父亲对其一生的总结,用尽心力为子嗣写的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书。其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诫子书启示
31、出师表中诸葛亮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1、要虚心求教,听得进好的建议(广开言路)。
32、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3、四、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4、做事要公平公正(赏罚分明)。
35、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要有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和诱惑,我们都要努力克服它,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诱惑,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我会努力,朝着理想努力前进!
36、有些人之所以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37、《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
38、诸葛亮的《诫子书》虽短小精悍,但区区八十六字,却深刻地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
39、文中告诫其子也是告诫后人:品德高尚的人.以宁静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节俭培育良好的品德.不恬淡寡欲,无以明志趣;没有心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心静,才干必须通过学习取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也不能学有所成.轻浮怠惰就不能精研学问,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情操。
40、同时,他还告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是在提醒儿子,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使人勤奋学习、励精图治,而冒险草率、急躁不安是无法磨练性情、修身养心的。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敦敦教诲瞬间跃然纸上、感人肺腑。
41、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2、一、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43、《诫子书》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所有这些,对我们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44、豪侠好义,能和别人同忧同乐.
45、译文注释
46、我们只有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来安放自己的灵魂,静下心来,不受干扰,沉下心去,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佳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才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家书开头,诸葛亮提出希望儿子能做到“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他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诸葛亮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48、二、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49、不谋私利,尽职尽责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50、紧接着,诸葛亮提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在告知儿子如何为之?即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男儿欲遂平生志。在一“静”和一“学”中广才成学,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目标。
51、一个不学习的人,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
52、本文说明了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53、中国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为国尽忠的英雄人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且不说这样的诗句牵动了古今多少位仁人志士的心弦,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所表现出的蓬勃与强健,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天动地,让多少任为之动容,应该让学生从中悟出“有国才有家”的深层内涵,让学生从诸葛亮身上学到民族的精髓,成为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坚强力量。诸葛亮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公而忘私,忠心耿耿,刘备很信任诸葛亮,临死托孤于诸葛亮,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诸葛亮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刘禅,更加殚思竭虑,亲理政事细处军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没有感到诸葛亮的威胁,群臣也没有感到诸葛亮的权越,倘非心底无私,为国而忘家,焉能如此!诸葛亮这种精神在《出师表》彰显的淋漓尽致,可见诸葛亮为了这个国,舍弃了自己的家。诸葛亮这种尽忠的思想,让学生在其中悟出其中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做到敬业乐业,对于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的至关重要。从而自觉养成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业的大局意识。
54、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侄子: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廉明公正.
5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7、读了诫子书我们受到的启发:
58、《诫子书》一文的主题思想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9、要赏识人才重视人才。
60、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诸葛亮诫子书启示
61、总之,诸葛亮的性格在积极的方面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广大中学生在诸葛亮身上学到为人处事的原则,学到谨慎行事的原则,学到谦恭待人原则,学到高风亮节宽阔胸怀,学到严于律己自我约束的原则,诸葛亮这种儒家思想的经典对学生的性格起到积极的熏陶,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6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3、一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在诸葛后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传。这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等丰富内容,成了诸葛后裔上千年来做人、为官的生活准则。
64、《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浓缩着诸葛亮对自己过往一生的总结与深刻感悟。其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5、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66、巜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旨在劝戒、劝勉自己的儿子,这封家书不足百字,但把修身治学谈得深刻透彻:诸葛亮开篇就用“君子之行”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得是做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67、亲贤远小,廉洁奉公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68、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69、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人的启示就是忠诚不二,鞠躬尽瘁,做一件事必须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更关键的是分清什么是善意的建议,什么是引导做坏事的语言。很有启迪作用
上一篇:关于friend的谚语精选20句
下一篇:十字以内小情话 知乎优选9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