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说说集合 >

清明节介绍简短20个字优选69句

发布时间:2023-06-08 16:27

编辑:admin

清明节介绍简短20个字

1、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2、桃源记讲述的是陶渊明为了躲避政治而想想出来的一个长满桃树,开满桃花的仙境。

3、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彭泽令,因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间小儿折腰,一怒之下归隐田园,在他归隐之后,他写了一组《饮酒》诗,那么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组诗词当中,它主要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以下说法:

5、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6、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7、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8、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9、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10、牵钩习俗,就是现在的拔河比赛。是因为在唐代的时候,在清明节举行拔河比赛,由此就变成了习俗流传。

11、陶渊明,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2、仙境里老人孩子,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也是作者想要居住而不得的地方。

13、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14、归田时期(42-63岁)

15、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6、(1)纪念屈原:

17、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18、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画面进入第二部分。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河中船只往来不断。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沟通两岸。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19、蹴鞠习俗,也就是现在的踢足球,是古代官方在清明节这一天为了与民同乐举行的活动。

20、陶渊明,名潜自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大诗人。

21、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22、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23、古代的时候一个叫屈原的人他有远大抱负但是他的皇帝不重用他然后呢最后他们国家灭亡了屈原也就投江自杀了然后人们为了他的尸体不被鱼虾这些吃掉就扔了用竹子还嫩的时候的那个包在上面的那个叶子里面放上米形成的粽子这些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24、端午节的由来20个左右:“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26、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7、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28、学仕时期(29-41岁)

29、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0、(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

清明节介绍简短20个字

31、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但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比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还有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是大家熟知的是纪念屈原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32、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在当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后入朝为官。

33、《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贷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

34、相传东汉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寻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走出江。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于是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节日纪念曹娥。

35、另外大家在最熟悉的应该属于他的《桃花源记》,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自给自足,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36、插柳习俗,就是折下杨柳插在自己的头上,相传是为了纪念尝百草神农氏,也有民间传说是认为插柳可以辟邪。

37、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38、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这里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贷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市招高挂,买卖兴隆。街市上,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真可谓"百家技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色。穿过十字路口,再往前行,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画面到此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39、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主要是以祭祀屈原的传说为主。

40、《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贴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致,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准确、惟妙惟肖的境界。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41、不生烟火煮东西,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这一天最主要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里面打扫先人的墓地,备上贡品拜祭先人,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同时不生烟火,就是不煮东西吃,吃昨天或者之前准备好的食物。

42、陶渊明是东晋南北朝诗人,年轻时曾做官,后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连年的战争,随隐居山林,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借对大自然的抒怀来展示自己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诗篇。

43、射柳习俗,是古时候清明节的一种练习射箭的游戏,已经失传。

44、陶渊明是东晋朝代的人。主要作品有《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等。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

45、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除此之外,又称为“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46、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并遭馋言被免去官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其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47、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8、斗鸡习俗,是古代清明节民间娱乐的一种游戏,就是让两只鸡一起打架。

49、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最初是为了记念春秋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正义得不到当战乱国候采用,在五月初五这天跳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伟大诗人。每到这一天,都往江里投粽子鸡蛋。一点点演变今天的挂艾草,吃粽子鸡蛋,南方还赛尤舟等等民族习惯。

50、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人,是陶侃的后代,曾经当过东晋朝的县令,但不愿意阿谀奉承上级,经常受到排挤打压,所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官归隐,虽然生活贫苦,也乐在其中。他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田园派诗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起理荒荒,荷锄戴月归"。写有很多有名的诗,对唐以后的诗人影响很大。

51、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52、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的部族举行的节日。在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习俗。

53、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54、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那时候楚国的国君无能,使楚国遭遇了很大的危机,屈原上书楚王,建议不仅没有被采纳,还遭到了打击,最后跳楚国的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跳江而死的这天进行了一些活动,最后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端午节。

55、荡秋千习俗,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荡秋千,目前还无从考究,只是相关记载荡秋千是清明节的古代习俗。

56、扩展资料:

57、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58、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59、踏青习俗,因为古代的妇女一般都是不出门的,由于在清明节这天要出来扫墓祭祖,因此妇女们可以趁此出来玩。又因为是春天,万物复苏,春意嫣然,所以踏青也是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60、放风筝习俗,去拜祭先人以后,一般会选择放风筝,将风筝写上自己倒霉的事情,放到一定高度以后剪掉线让风筝自己飘走。因为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霉运,给自己带来好的运气。

清明节介绍简短20个字

61、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6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表现出怡然自得一种生活态度,文如其人,一点不假,陶渊明虽然表现出一种在精神上的豁达生活态度,但他实际的生活质量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潦倒!他著有《陶渊明集》,里面收录了他一生创作的文章诗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63、《清明上河图》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64、对于陶渊明的许多文章,大家记忆犹新的是课本里学的桃源记。在小的时候曾经大段的背诵。

6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南北朝辞赋家、散文家,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代表作《陶渊明集》《归去来兮辞》被人所熟知,表现了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也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恬淡旷远的襟怀。

66、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而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

67、(3)纪念孝女曹娥:

68、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69、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