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说说集合 >

朱熹的诗经集注【98句文案】

发布时间:2023-06-06 14:29

编辑:admin

朱熹的诗经集注

1、《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黄应熊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曾经担任过庶吉士、试监等职位,善于诗词和书法。

3、九章-屈原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5、王念孙的注释内容详实,了诗句的用意和意境,对读者有很大启迪作用。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赏析

7、”(《诗集传》)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最为普遍。不论是陈述、祈使,还是疑问句;也不论是叙事、描写,还是议论,凡“直言”其情其事其景者皆为赋。

8、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其散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并称“韩孟”。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9、由于历史原因,注释者和具体工夫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美好和价值。

10、若从兴句与正文在内容上的关联而言,就可分为有联系与无联系两大类。单纯的音乐、结构上的起辞发端,即套语式的兴,则与下文内容无关联,如《郑风》、《唐风》中的《扬之水》、《小雅·南山有台》等。

11、李时中是明代人,在他所作的《李氏文集》中收录有对“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句诗的注释,因此可以确定是他所作。

12、⑵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13、综上所述,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注释是唐代文人刘长卿所作,其注释内容详细了诗中一些生僻字词,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14、他的《古诗源》是一部重要的古诗注释作品,其中就包括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这首诗的注释。

15、“天街小雨润如酥”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全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

16、⑷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17、⑴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18、注释中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的清晰明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

1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0、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卒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21、这首诗被人们传诵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22、就事物的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秦风·黍离》);一种是意念中想象的虚景,如“麟之趾”,“麟之定”(《周南·麟之趾》);另一种则似乎不在景,而在声,是发端起韵的套语,如“园有桃,其实之肴。”(《魏风·园有桃》)。若从兴句发端的作用而言,至少存在四种发端,一种是单纯的音乐、结构发端,套语发端皆属此类;一种是单纯的情感发端,章中兴句皆属此类,如《鲁颂·有駜》;再一种就是既为情感的发端,又为结构的发端;既是“起情”,又是“起辞”,这种兴句在《诗经》中数量最多,如《周南·桃夭》等。另一种则是特例,这种兴句所描写的已不是“他物”,而是正文了;已不是起辞或起情的发端,而是正文整个比喻的组成部分了,如《豳风·鸱鸮》、《小雅·鹤鸣》等。这若不是毛《传》标定的错误,那就说明在古人的观念中比、兴并无判然分明的本质差异。

23、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24、《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25、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26、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27、“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注意的是诗经里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

28、因为唐朝诗人杜甫所写的《登高》中有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而这首诗的注释所引用的正是这句话。

29、⑶最是:正是。处:时。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这首小诗的注释是唐朝的刘长卿所作。

朱熹的诗经集注

31、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注释的作者不详。

32、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小诗的注释是唐朝时期某位文人所作。

33、远游-屈原

34、扩展内容:天街小雨润如酥是一首唐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之手。

35、这句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述了小雨细腻的感觉。

3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翻译

37、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最贴近《诗经》艺术表现的原貌。朱熹释“赋”说:“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38、《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39、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成为唐代的文学代表之一。

40、这首诗描写的是细雨纷纷落在天街上,润如酥般柔软,寓意深远。

4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作者介绍

42、楚辞的解释书名。西汉刘向辑。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详细解释亦作“楚词”。

43、根据文献记载,唐代白居易和元稹共同编纂了《景德镇图志》,其中收录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这首诗和白居易亲自书写的注释。

44、刘长卿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他以诗词著称,作品多以咏史、咏景、咏物为主,非常受到唐代文人的喜爱。

45、《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6、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47、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小诗的注释是明朝的李时中所作。

4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创作背景

49、《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长沙市)荊湖南安抚使时(二九三)书前题的时间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此年。《楚辞集注》一至五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二十五:楚辞,

50、离骚-屈原

51、离骚和诗经并称风骚。

52、朱熹的《詩经》阐释兼会经学、理学、文学,以“义理”和“得性情之正”为前提,其所引发的诗学问题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产生了影响。它的具体表现在:“淫诗”说客观上意识到《诗经》中男女恋情诗的存在,在“淫诗”说背景下对孔子“思无邪”的重新阐释,有助于《诗经》阐释中读者主体地位的形成;以《诗》说《诗》,重视《诗》的“熟读涵詠”和“兴”的体验方式,丰富了《诗经》文本的文学内涵,也突出了诗歌涵养人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诗经》“六义”的辨识和以“文势”论《诗》,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影响到后世诗学“辨体”思想的形成。

53、唐·韩愈

54、《诗经》《离骚》并称:风骚

55、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小诗的注释是清代学者王念孙所作,他是清朝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56、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小诗的注释是唐朝人作的。

57、过去对赋法存在许多误解,因赋法“直言”,故在讨论“形象思维”时便只重视比兴而冷淡了赋。其实不然,若“直言”动作动态、所见之景,也同样是形象思维。“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关雎》)非比非兴,而是“直言”因相思而无法入睡的痛苦情态,谁能说这不是形象思维呢?又因“直言”,人们重视比兴的委婉含蓄而冷淡了赋的浅近直白。其实不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非比非兴,而是“直言”眼前所见,却另有深意在,被古人认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故评判赋法的艺术价值及是否形象思维,不在方法本身,而在方法的运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作具体地分析。

58、集注的解释汇集前人对某书的注释,有时附上自己的见解,多用做书名,如《诗经集注》详细解释见“集注”。

59、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小诗的注释是唐朝人所作。

60、这句诗是形容细雨滋润了天街上的树叶、花草等植物,让它们的触感如同柔软的酥糕一般。

朱熹的诗经集注

61、朱熹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  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62、《楚辞》注本。南宋朱熹集注。《楚辞章句》原为十七卷,此书删去《七谏》等四篇,增入西汉贾谊作品二篇,编为八卷。其注释简明精当,多数观点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另附有《辨证》二卷。

63、卜居-屈原

64、《诗经》与《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65、“天街小雨润如酥”这首诗的作者是韩愈。

66、《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

67、朱熹对赋、比、兴的解说使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的含义进一步明确。

68、《离骚》简介:《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69、离骚和诗经并称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

70、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71、《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72、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体现了唐代文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念,是他们追求的谐趣之作,被誉为“小压岁钱”的典范之作。

73、天街指的是广阔而空旷的街道,小雨是指细雨,两者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城市景象,润如酥则是对细雨的再次形象化描述,使得整个诗歌更加生动。

74、天问-屈原

75、“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注意的是诗经里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不是诗经哦!

76、因此,可以确定这小诗的注释出自唐朝白居易之手。

77、可以说,在毛《传》标兴之后,人们大都将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来解说研究的,并将之推崇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杨载《诗法家数》),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故我们这里也沿用赋、比、兴来分析《诗经》的表现方法。

7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注释

7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0、唐朝时期,文人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注解十分深入,常常会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于诗歌进行注释解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这首小诗的注释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81、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82、据考证,这首诗的注释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他曾经撰写《文学上》一书,被誉为唐代文坛上知识渊博的大儒之一,可以对这首诗的注释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83、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句小诗的注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84、这小诗的注释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

8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原文

86、全诗写的是雨天的景色,通过作者的感受、笔墨表现,展现出雨天的美好和意境。

87、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小诗的注释是明代时期的黄应熊所作。

88、朱熹释“兴”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诗经》中兴法运用得最为灵活,功用也十分丰富,兴意也较难识辨,故引出了许多不同的解说。仅就毛《传》所标116兴而言,按照不同的标准就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毛传》所标116兴大部分是在正文之前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具体事物的描写。

89、《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90、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风”指十五国风,代表的是《诗经》,“骚”指《离骚》,代表的是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朱熹的诗经集注

91、这句诗在诗词中非常有名,因此也经常被注释。

92、朱熹释“比”说:“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古代修辞学尚不发达,还没有很细的分类。朱熹所说的“比”其外延要远比今天修辞学上所说的“比喻”大得多,它既包含比喻,也包含比拟、对比、象征、寄托、用事乃至寓言等。比的用法及喻意比较容易识辨,古来无多争议。

93、黄应熊的注释丰富详细,对诗句的解读非常准确,被后世文学家所引用和推崇。

94、绝大部分兴句与下文的内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主要是借喻的关系,其次还有比拟、衬托、象征、对比、类比、气氛烘托等等。比、兴在表现形式上虽有区分,但审美价值则大致相同,同是借外物抒情,将抽象的情感物态化,使人可视可感,而且意蕴深婉含蓄,余韵悠长,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故古人往往将“比兴”合提并称,大力推崇并不断丰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诗歌理论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

95、天街小雨润如酥这首小诗,是描写在雨天里行走的景象和感受的佳作。

96、离骚和诗经并称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97、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98、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