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说说集合 >

不求甚解文章层次划分-30句优选

发布时间:2023-05-23 11:38

编辑:admin

不求甚解文章层次划分

1、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2、第二部分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不求甚解》是邓拓的议论文作品,文章主要是为了议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首先,提出问题,先体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4、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5、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6、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第二段),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第三段);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四段)。

7、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8、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9、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cun1)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朗读人为梓君)。同时此文还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课改的八年级第二学期上册,为第十课。

10、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

11、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12、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13、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14、第四部分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15、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16、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17、第一部分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18、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19、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0、第三部分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21、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2、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23、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24、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第二段),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第三段);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四段).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5、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6、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27、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28、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29、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30、第五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