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说说集合 >

都护在燕然-摘抄30句

发布时间:2023-05-16 11:36

编辑:admin

都护在燕然

1、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2、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3、扩展资料: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6、“都护在燕然”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9、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10、使至塞上

11、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2、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1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4、林东海先生认为,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叙事虚中有实,其妙处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单车”、“属国”、“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勒铭”)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诗人写这两句的用意:“萧关逢候骑”句。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身:“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继续走很久呢!反过来想一想,就算相遇的真的是个“故知”又能如何?凄苦境地之下得遇知音,不过是把那凄苦再放大一倍罢了。总之,此时的诗人,是进亦忧、退亦忧!

15、《使至塞上》作者唐·王维

16、《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17、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9、“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我在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20、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1、辽阔的大沙漠中一条孤独的狼烟笔直向上,长长的黄河上空夕阳正圆。

22、王维《使至塞上》原文:

23、全诗第一句交待出使原由,第二句用蓬草和大雁和比喻自己,第三句描写途中大漠景色,第四句写途中偶遇事件。译文:

24、(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25、(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26、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7、【作者】王维【朝代】唐

28、“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燕”的读音是:[yān]。

29、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30、从中可以看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很好的描写出大漠雄浑壮阔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