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元桢墓志集字古诗精选32句
发布时间:2023-05-12 17:55
编辑:admin
魏碑元桢墓志集字古诗
1、北魏楷书墨迹传世很少,元桢墓志是魏楷体系中一件品相非常好的东西,因为它的基因非常纯正。这品墓志是学习魏楷的极好范本。但是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笔画右扬,这是特色。所以要把握字的走势。字体笔画略显饱满还有字在格子里的空间位置,再是每笔画之间的空间,每笔的长度,倾斜度都要注意。虽然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但是要比较放松的来写毛笔字,让字显得自然,生动。
2、元桢墓志笔法详解,首先要把握住字形的特点,即上收下放,内紧外松,整体呈梯形。横画向右上方的倾斜度大多数较唐楷更为夸张。而同样的点画在一字之内除大体依据上述原则外,往往在长短、高低、方圆、力量的轻重、点画间的断连等方面做出不同的造型,以避免呆板雷同之弊病。比如“集”字,整体字势微向右上欹侧,左低右高,原本容易失于不稳。
3、《郑文公碑下碑》
4、《元桢慕志》,刻于北魏496年,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现今收藏在西安碑林。高71厘米,宽71厘米,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5、三、收放自如的结字方法
6、《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
7、魏碑《刘根等造像》
8、魏碑《高湛墓志》
9、《元瑛墓志》出土于洛北郎山,属于世俗墓志铭。志文的书法和洛阳龙门摩墓书法比较起来更加的工整细腻,秀润严谨,略带隶意,大体上属于从隶到楷过渡性的“魏碑体”书体。
10、北魏《元桢墓志》
11、二、轻松活泼的行书楷化笔形
12、北魏《元倪墓志》
13、元桢墓志铭属于北魏楷书。
14、如十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字,只有横与竖两个笔画,可是在《元桢墓志》中却营造了一个极其奇妙的景象。横画粗壮厚实,完全不同于唐楷中的横细竖粗,更富有意味的是它是在微妙的波动中行进的,如潮水般推进。竖笔细而挺拔,虽然短促,但有力地插在横中抗争着横势的运动。而竖的横切起笔又在笔意上呼应了横画。长短笔画纵横中有动有静、有刚有柔。
15、《元桢慕志》好。
16、四、左右高低的字势形态
17、元桢墓志铭字体结构的特点是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字体劲拔,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18、在“辰”字通常的写法中厂字头的横长于其下的横,但在《元桢墓志》中收缩上部,伸展收笔在下部的撇捺,使得厂字头的横成为了最短的横,尽情伸展的撇捺使整字呈现为略斜侧的三角形,别具姿态。
19、(北魏)楷书_张猛龙碑
20、《元桢墓志》是魏碑楷书。
21、(北魏)楷书_元显儁墓志铭1.魏碑是北魏埋藏(386-534)的碑志,摩崖、造像等刻石文字,在我国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2.魏碑在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上承钟王,下启隋唐,表现了艺术上的大胆的革新精神。3.康有为认为“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势;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
22、元桢墓志》的笔法更加复杂,有很多行书的笔意,书写时要把握灵活多变与宽博沉厚之间的协调并重是本帖的主要难点;《元桢墓志》在结构上也具有更多的姿态和情状,这是与其用笔相应的,下面师对《元桢墓志》中的部分单字所作的分析:
23、北魏《元怀墓志》
24、“隹”字作为偏旁的时候,一般“隹”部整体是字的主体部分,而左侧部分则相对较小,但是在《元桢墓志》中的“雅”则处理成左侧的“牙”部特别宽大,“隹”的单人旁下部与“牙”部相统一,而“隹”的右侧部笔画变细,密集上移,富有特别的情趣
25、如列《元桢墓志》的“列”字左侧的“歹”部是个行书的写法,省略了点,并且从上至下、由横到撇,一气连贯,富于动感与节奏,与立刀旁的刚直安定形成对比。立刀旁的短竖形变为近于等腰三角的形态,既轻巧又安定。
26、《张猛龙清颂碑》
27、魏碑《张黑女墓志》
28、《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29、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61313930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30、元桢墓志是魏碑,写魏碑用羊毫比较好,因为魏碑金石气息比较浓,用软一点的可以中和一下,或是写的温和一点。
魏碑元桢墓志集字古诗
31、一、富于韵律与节奏的笔画
32、北魏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十七行,行十八字,共三百零六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
上一篇:男生励志语录 【精选89句】
下一篇:班级主题口号-通用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