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说说集合 >

魏碑元桢墓志集字古诗-通用31句

发布时间:2023-05-12 16:11

编辑:admin

魏碑元桢墓志集字古诗

1、如列《元桢墓志》的“列”字左侧的“歹”部是个行书的写法,省略了点,并且从上至下、由横到撇,一气连贯,富于动感与节奏,与立刀旁的刚直安定形成对比。立刀旁的短竖形变为近于等腰三角的形态,既轻巧又安定。

2、北魏《元怀墓志》

3、元倪墓志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二月刻,民国初年在河南洛阳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书风趋于秀逸潇洒,圆润典雅,为北魏墓志中的佳品。

4、在太和廿年(496年),丙子八月壬辰朔二日癸巳时,年纪刚满五十就死在邺城。

5、元思墓志和元桢墓志都是魏碑书法中的精品,魏碑中元桢墓志的特点是时间古老,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字体劲拔,意态恣肆,气势雄奇。北魏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元思墓誌字结体欹斜有法,通篇布置根据字型本身笔画的稠密简疏,变化笔画的粗细。

6、魏碑《张黑女墓志》

7、《元思墓志》是元朝学者赵思巍以抒发心中思想的方式写的一篇文学作品,作品内容集中在元初社会文化及农业生产等方面,被称为“文史名著”。而《元桢墓志》则主要记述了元朝末年的文学活动,记述了各种文人的学术活动,以及当时的文学现状。两者的不同在于,《元思墓志》侧重于社会文化,《元桢墓志》侧重于文学活动和文学史研究。

8、元思墓志是宋朝司马光编撰的《元思墓志》,记录了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是当时元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而元桢墓志则是宋朝桢公编撰的《元桢墓志》,记录了元朝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宗室关系、官员任命、政治变动等,是一部重要的史料。

9、魏碑《高湛墓志》

10、一、富于韵律与节奏的笔画

11、在知天命之年,孝悌天性至诚,使全族人都归于仁德,也是皇帝宗室所效仿的表率。

12、北魏《元倪墓志》

13、《郑文公碑下碑》

14、然而上天不眷顾,致使星宿之光沉沦暗淡。

15、三、收放自如的结字方法

16、《张猛龙清颂碑》

17、《元桢墓志》的笔法更加复杂,有很多行书的笔意,书写时要把握灵活多变与宽博沉厚之间的协调并重是本帖的主要难点;《元桢墓志》在结构上也具有更多的姿态和情状,这是与其用笔相应的,下面师对《元桢墓志》中的部分单字所作的分析:

18、使持节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南安王元桢(拓跋桢),是恭宗(拓跋晃)的第十一子,皇上魏孝文帝的从祖父。

19、在“辰”字通常的写法中厂字头的横长于其下的横,但在《元桢墓志》中收缩上部,伸展收笔在下部的撇捺,使得厂字头的横成为了最短的横,尽情伸展的撇捺使整字呈现为略斜侧的三角形,别具姿态。

20、南安王(元桢)形象光彩夺目光耀朝廷上下。品德朴茂如同殿前玉阶紫墀(音迟),保持操守符合天地法度,为官行端表正,言如金石,仪镇山岳。

21、如十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字,只有横与竖两个笔画,可是在《元桢墓志》中却营造了一个极其奇妙的景象。横画粗壮厚实,完全不同于唐楷中的横细竖粗,更富有意味的是它是在微妙的波动中行进的,如潮水般推进。竖笔细而挺拔,虽然短促,但有力地插在横中抗争着横势的运动。而竖的横切起笔又在笔意上呼应了横画。长短笔画纵横中有动有静、有刚有柔。

22、四、左右高低的字势形态

23、(北魏)楷书_张猛龙碑

24、北魏《元桢墓志》

25、(北魏)楷书_元显儁墓志铭1.魏碑是北魏埋藏(386-534)的碑志,摩崖、造像等刻石文字,在我国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2.魏碑在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上承钟王,下启隋唐,表现了艺术上的大胆的革新精神。3.康有为认为“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势;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

26、“隹”字作为偏旁的时候,一般“隹”部整体是字的主体部分,而左侧部分则相对较小,但是在《元桢墓志》中的“雅”则处理成左侧的“牙”部特别宽大,“隹”的单人旁下部与“牙”部相统一,而“隹”的右侧部笔画变细,密集上移,富有特别的情趣。

27、魏碑《刘根等造像》

28、皇上深感悲痛。谥号惠王,按照旧式礼仪下葬。在同年十一月庚申朔廿六日乙酉时,窆葬在芒砀山。

29、恰逢魏孝文帝因为迁都计划,斥责反对的群臣,只有南安王元桢附和响应,第一个赞成皇帝的想法。所以在群臣之中深得宠信,赏赐各种金银宝石。

30、二、轻松活泼的行书楷化笔形

魏碑元桢墓志集字古诗

31、《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