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言大全 >

戛然而止什么意思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0-05 20:43

编辑:admin

戛然而止什么意思是什么

1、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出自《文史通义·古文十弊》。

2、戛然而止是一个指代,指代的是事情或者谈话意外地终止,也可以用来形容声音、文字等突然而中断。

3、我们大多时候用戛然而止来形容声音突然停止。比如:舞台上锣鼓声戛然而止。

4、【示例】:就这一句,~,听来格外令人注意。

5、意思:声音突然终止。

6、问题中的“戛然而止”一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发出的声音突然地停了下来。比喻正在运行的工作或进行中的事情突然停了。

7、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8、一阵枪响过后,嘈杂声顿时戛然而止。

9、戛然而止:戛然:拟声词,形容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10、【出自】:清·章学诚《文史统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11、例句: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12、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13、组词:戛然而止

14、在日常使用中,“止”也常做副词,表示仅,只,如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15、造句:14)他们的演奏戛然而止,但我的耳中还回响着那美妙的乐声。

16、戛然而止,戛:象声词,戛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近义词:中道而止,反义词:连续不断、滔滔不绝。成语出处: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17、意思是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戛然而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áránérzhǐ,戛:象声词,出自《文史通义·古文十弊》。

18、意思:指正在进行中的事物突然停下来。也形容眼前的物或景突然没有了,中断了。

19、扩展资料:

20、它也常常用来形容某件事情发生时的心境,也可用于描述情感的变化等等,表达出景从天上来的震撼和震惊。

21、是突然停止的意思。

22、【释义】:文章变化,等同于鬼神,陡然而来,戛但是止,何尝没有这种景象?

23、)教室里吵吵闹闹的,老师一来,声音戛然而止。

24、“止”,普通话读音为zhǐ。“止”的基本含义为停住不动,如止步、截止;引申含义为拦阻,使停住,如止痛、禁止。

25、出处: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26、泛指正在进行中的事物突然停下来。也形容眼前的物或景突然没有了,中断了。

27、拼音[jiáránérzhǐ]

28、释义:指正在进行中的事物突然停下来。也形容眼前的物或景突然没有了,中断了。

29、戛然而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áránér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出自《文史通义·古文十弊》。

30、戛然:象声词,模拟突然中止的声音,表示突然、一下子;而:文言连词,这里的用法是将象声情状词“戛然”连接到动词“止”上,表示顺接(承接关系);止:停,停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泛指正在进行中的事物突然停下来。也形容眼前的物或景突然没有了,中断了。

戛然而止什么意思是什么

31、“止”,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为象形字。“趾”的本字,就是“脚”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脚,但是脚指已简化为三个,不再是图画而是成为文字符号了。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秦朝小篆中发现,“止”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篆书演变而来。

32、指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出自《文史通义·古文十弊》。

33、)音乐放到一半突然戛然而止了。

34、详细释义

35、看到老师突然进来,他肆无忌惮的大笑戛然而止。

36、)随着指挥得手落下,悠扬的乐曲戛然而止,而观众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37、有的时候也用来形容其他事情突然停止。比如: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

38、)当看到她梦寐以求的画笔时,她的哭声戛然而止,她似乎懂得了什么……

39、基础释义

40、近义词:中道而止。

41、)母亲病重的消息传来,原本快乐的宴会气氛戛然而止。

42、【解释】: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43、意思指的是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44、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45、【近义词】中道而止

46、戛然而止用法:主谓式;作状语;形容突然中止。

47、喧闹的蛙声戛然而止,周围又恢复了一片宁静。

48、【语法】:主谓式;作状语;形容突然中止。

49、出处《歧路灯》:“忽得锣鼓戛然而止;戏已煞却。”

50、当李老师走进教室,各种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让人感觉到入了无人之境。

51、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泛指正在进行中的事物突然停下来。也形容眼前的物或景突然没有了,中断了。

52、《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作品。全书共八卷,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乾隆三十六、三十七年(1771、1772年)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年)去世止,历时三十年尚未完稿。内篇多半泛论文史,《易教》等十一篇阐明“六经皆史”之旨,认为六经是古代典章制度的记载;《史德》、《申郑》等篇论史学,《浙东学术》篇探讨学术源流;《诗教》、《古文十弊》等篇,讨论文学流变及文章得失,反对追求形式,并对桐城派有所贬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