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言大全 >

三年级上册采莲曲古诗好词好句。【优选171句】

发布时间:2023-09-28 22:07

编辑:admin

三年级上册采莲曲古诗好词好句。

1、五、语文园地七

2、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3、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5、庭:庭院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7、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伙

8、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释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0、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11、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12、一、语文园地一

13、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1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8、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19、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20、温庭筠(唐)

21、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

22、【宋】叶绍翁

23、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24、【宋】苏轼

25、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26、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7、《忆余杭》

28、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29、坐:因为。

30、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三年级上册采莲曲古诗好词好句。

31、意思是: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32、光:指司马光。

33、乱入:杂入、混入。

34、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35、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

36、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

3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8、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39、【唐】刘禹锡

40、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41、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

42、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

43、出自宋代秦观的《纳凉》

44、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45、出自两汉汉乐府的《江南》

46、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47、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48、生:产生,生出。

49、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5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1、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52、《爱莲说》

53、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54、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5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6、《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57、擎:举,向上托。

58、作者:王昌龄

59、赠刘景文

60、始觉:才知道。▲

三年级上册采莲曲古诗好词好句。

61、《思帝乡》

62、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6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4、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5、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越女词五首》

66、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67、芙蓉:即荷花。

68、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9、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

70、三、课文17《古诗三首》

71、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72、《浣溪沙》

73、望天门山

74、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75、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76、《咏新荷应诏》

77、《莲花》

78、【唐】杜牧

79、篱落:篱笆。

80、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

81、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82、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83、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84、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85、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6、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87、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8、《采莲曲》唐.王昌龄

89、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0、柯佛一色,分不清楚,

三年级上册采莲曲古诗好词好句。

91、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92、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93、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94、【唐】李白

95、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9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97、《采莲》

98、吴均(南朝)

99、孙光宪(宋)

100、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101、黄琼(明)

102、夜书所见

103、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104、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0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06、《采莲曲》

107、二、课文4《古诗三首》

108、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109、早发白帝城

110、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

111、《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水乡姑娘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12、六、课文24

113、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11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15、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1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7、方好:正。

118、亦:也。

119、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120、闻歌:听到歌声。

三年级上册采莲曲古诗好词好句。

121、潘阆(宋)

122、有关于莲的古诗10首如下:

123、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12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2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26、这篇小古文,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127、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128、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129、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30、【清】袁枚

131、萧萧:风声

132、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133、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134、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13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6、《莲塘》

137、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13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39、如何?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140、薛昭蕴(唐)

141、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

142、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

143、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

144、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145、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146、楚江:即长江。长江中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147、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148、四、语文园地六

149、采莲曲全诗的意思: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150、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三年级上册采莲曲古诗好词好句。

15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52、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153、一、【采莲曲】

154、《采莲曲二首》原文及翻译

155、迸:涌出。

156、芙蓉:指荷花。

157、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

158、王昌龄〔唐代〕

159、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16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61、【唐】王昌龄

16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3、这三首是写同一个季节的诗,是哪个季节?那么从哪些词语中找出来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一读,一起解答这两个问题吧!

164、始觉:才知道。

165、瓮:乘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166、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

167、沈约(魏晋南北朝)

168、唐代·李白

169、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170、皆:全、都。

171、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