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之”“者”“而”“因”“为”在古代
发布时间:2023-09-24 21:02
编辑:admin
“以”“之”“者”“而”“因”“为”在古代文言文的所有解释及用法拜托了各位谢谢
1、把,拿,用。例:
2、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4、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5、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6、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8、因为,由于:例:
9、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10、而。例:
11、。为:做;制造;治理;作为;成为;是;表被动关系。
12、。以:认为;使用;用来,凭借;把;因;和,跟;在,于;而;表锈蚀关系;通已,已经。
13、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4、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5、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7、①而翁归。
18、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19、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0、军惊而坏都舍。
21、你好!!!
22、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23、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那些;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假如,如果;大概,也许;一定,可要,还是;岂,难道;助词。
25、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26、(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7、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8、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云?(其往:其后,将来)
29、。而:如;表因果,假设,递进等(灵活翻译,句子顺了就行)。
30、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以”“之”“者”“而”“因”“为”在古代文言文的所有解释及用法拜托了各位谢谢
31、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32、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33、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34、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
35、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36、。于:在......;比,胜得过;表被动。
37、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38、⑺通“尔”,你,你的。例:
39、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
40、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41、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42、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43、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44、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45、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上一篇:仿写比喻句初中【精选3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