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言大全 >

优选立木为信的典故【55句】

发布时间:2023-09-02 14:58

编辑:admin

立木为信的典故

1、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2、诚信和政府公信力。

3、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4、立木为信,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

5、【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6、【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7、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8、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

9、立木为信来自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商鞅到秦国主持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在国都南门立下三丈之木,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开始没人信,赏金加到五十金,有人上前试了试,果然得到赏金,于是才开始颁布法令。

10、商鞅用实际行动阐述了言出必行,行终必有结果,诺许必需实现诺言,让老百姓从内心清楚,所有的条款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让他们清楚国家颁布的法令条款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让老百姓树立起对国家的信任,如此变法才有了最基本的基础。

11、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12、成语的意思:是讲诚信的

13、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顺利公布了变法的法令。

14、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15、秦孝公之前,旧贵族把持秦国的朝堂势力,他们贪奢淫欲骄纵不法,帝国政府没有公信力,威望在人民心中下降。

16、商鞅为推行变法在城北立柱,宣称谁把柱子扛去城南就赏赐谁千金。

17、立竿为信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也经常用来表达信任和守约的重要性,在商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8、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19、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把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十两金。围观的人一开始不相信,于是赏金提高到了50金,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20、徒弟,木秀于林,立帖为证

21、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2、传说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白起为了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命令士兵在黄河河畔每晚立起一根竹竿,表示要在七天内攻下邯郸。

23、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诚信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一个诚信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轻易改变,否则就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24、立木为信,徙木立信出自典故《商鞅变法》,当时商鞅想为秦国变法,但政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商鞅就在立了个木头,定下规矩,只要把这个木头搬去城门,赏黄金。

25、起初大家都不肯相信,后来一个农夫把柱子扛去城南,获得了赏赐,而商鞅也收获了他人的信任。

26、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27、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28、立竿为信是一句成语,意为竖起竿子作为约定或信号,表示信任和守约。

29、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30、立木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立木为信的典故

31、立木为信”的意思是:用一个木头树立诚信。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立木为信”来自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立木为信”的意义: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

32、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33、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富民强。

34、商鞅在变法前,为树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两金

35、【附详文

36、果不其然,搬动一根木头能得到1000金,诱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人们心中迷茫,商鞅以诚信待人,换来的是变法的顺利推行。

37、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诚信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一个诚信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

38、商鞅变法,急需改善的就是底层百姓对政府公信力的认可,立木一根看是简单,实则考验的是双方的互信度。

39、立木为信故事30字

40、这个故事中,立起的竹竿象征着信任和约定,为后来类比成为立竿为信的说法。

41、【历史典故】

42、一开始,民众不相信,觉得这么容易的事情,一定有蹊跷。于是商鞅再次提高赏金,接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完成了这个任务,商鞅当即兑现诺言,并重新获得了民众的信任。

43、立木为信的典故

44、士兵们全力以赴,最终成功攻下邯郸,白起便因此成为名将。

45、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46、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47、为什么说是立木为信哦呀?

48、这是秦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所做出的举措。

49、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轻易改变,否则就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50、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51、历史典故:

52、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53、商鞅在变法推出的新法令前,怕民众不信任,就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

54、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55、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