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言大全 >

禅学的经典句子摘抄优选好句81句

发布时间:2024-05-10 16:04

编辑:admin

1、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

2、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

3、佛陀的教导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保护这个社会不致腐败及发臭。

4、作功德、布施、持戒及修止禅是对应于世间的,在佛陀出世前及出世后,这些东西都一直存在着。

5、如果你想变得富有,你必须知道怎么做买卖、必须有利可图、还得待客有礼。

6、洞穴内的寂静安祥是某些人为了想要寂静而坐着不动,坐到像石头一样,所以他们不能看见自心,不能看见念头生起。

7、尊的圣弟子们是诚正的行道者,也就是老实修行不妄语、不未证言证、不自欺欺人不欺瞒自己、朋友或父母,并依着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诚正地修行。

8、真如本有,不从缘生。

9、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2、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3、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

10、带有觉知与智慧的寂静安祥,这种因为没有贪瞋痴,所以他们能知道和看见自己的心,并且能觉知到身、语、意的行为。

11、止禅是无法灭除苦恼的。

12、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

13、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4、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

15、佛陀主要的教导是强调觉与慧,至于「定」就不需谈论了,尤其是一般老师教导的那种定。

16、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17、诚正是指洁白、清净、光明,而且能带给我们安祥,也就是一种心地的光明。

18、培养觉性是能使心达到寂静状态的方法。

19、两只蜡烛代表双眼及双耳,也就是说要去看或听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而不致被外境给骗了。

20、佛陀是指清净、光明、寂静安祥的心灵质地。

21、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22、涅槃可以翻译为寂静安祥,当我们的心恢复平常的状态时是寂静安祥的,那就叫做涅槃。

23、真实的果报或功德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光明与安祥。

24、佛陀从各种面向教导我们,但也教我们要避免邪道恶法,因为邪道与恶法是堕落和毁灭的肇端。

25、涅般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般。

26、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27、此守心者,乃是涅般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28、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29、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30、大多数佛教徒只相信并因循传统,他们根本不了解佛法。

31、当我们实践到对自己有信心的时候,就可以一点一点温和地去警示他人,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警示别人,他们将变得腐败并发臭,并且会以一种不当的方式成为大众的危害因子。

32、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33、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34、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35、贪瞋痴的念头就是「苦」!因而佛陀只教导「苦」的生起、「苦」的原因及「苦」的止灭。

36、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

37、当我们成为一个灭苦的人,那么不管我们到哪里都不会有苦。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都还有苦,我们如何能帮助他人而不是反而更增加他们的苦呢?

38、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

39、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

40、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41、如果我们真的看重佛陀的教导,哪怕我们只有一小撮人,我们必定可以让这世间向上提升,因为这一小撮人他们能够从自己内在心中来领悟正法。

42、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43、不管你正在想什么,都要跟随着内心生起的任何东西,要知道并且看见它。

44、心观念处:以「心」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心只是心,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45、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46、所谓的「超越世间」不是指升到天空、天堂或类似那样的地方,而是指超越情绪感受、超越一切诸苦。

47、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

48、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

49、佛教就是劝人要慈、悲、喜、舍。

50、一个人想要生意好必须讲话要好听,而且还要做个牌子写上大大的字,高挂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楚看到,这样就会有效。

51、佛陀教导所有人要努力工作,然后要贫能安忍、富能谦卑。

5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53、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54、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55、清净是指没有染污的平常心;光明是指知道和看见心中的感觉与念头;寂静安祥是心中没有贪瞋痴的念头。

56、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57、受观念处:以「觉受」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觉受只是觉受,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也是非自非它。

58、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59、中等烦恼是指我们心为境所困而不能清楚明见,这种叫做不知道的知道,或带有无明愚痴的寂静安祥。

60、不能断除苦因的人就跟怕死的凡夫没两样,反之,如果有人能够灭苦,佛陀说这样的人就可称之为超越世间的人(即出世间圣者)。

61、要用觉性好好地觉知它、感觉它,就像提起手时,感觉到它,这就是禅相;当念头生起时,知道并看见它,这就叫禅相。

62、清净者,心之原也。

63、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

64、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

65、三柱清香是代表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66、要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本来的寂静安祥是不能靠其他任何人帮忙的。

67、真正的定是要坚定我们的心,是要坚定地去工作。

68、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69、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

70、想让这世间提升或想要从心中来领悟正法的第一步就是:每一个人好好地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

71、平常和寂静安祥是一样的,佛陀教导说没有比寂静安祥更高的喜乐。

72、世尊的圣弟子们是四双或八辈的圣者,这圣者可以是男人或女人。

73、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

74、中道心如同砝码,可以让我们平衡而不致太过生气或贪婪,那是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的。

75、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76、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

77、佛陀学过的知识和智能就像森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教导我们的就像手中的叶子那么少。

78、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79、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

80、变化和生灭就是佛陀所说的无常、苦及无我,所以,不要随着情绪起哄,跟随着情绪只会引起苦恼。

81、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利他,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上一篇:男经典网名优选6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