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美文 >

关于诗歌的知识精选64句

发布时间:2024-04-22 13:18

编辑:admin

关于诗歌的知识点总结

1、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设问、夸张与比喻及直抒胸臆的手法,用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来来比喻一种郁结已久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前头“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语,极其简淡天然,然而气象不凡。在声韵上也是连绵起伏,四字平声,五字仄声,以两个平声作结,慷慨疏朗,读来亦如江水之流淌。

2、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行文始终紧扣题目,环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中间叙两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写见画思人,抒悲怆之情。通篇就是以偃竹图为物线,以两人的真挚情谊为情线,形散神聚,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3、天生丽质:形容女子妩媚艳丽。

4、颈联先用刘备的“三顾频烦”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再从正面表现了他的丰功伟绩和赤胆忠心。全诗主旨为借古伤己。

5、同样写音乐,《李凭箜篌引》以侧面烘托为主正面描写为辅,(徐徐语文坊精编)无别样情感寄托,风格凄艳诡谲;《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烘托为辅,融情于事,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感,风格平易感伤;《听颖师弹琴》则正侧结合,有情感寄托但未直言,风格悲怆含蓄。

6、本文中运用的典故很多,有的是直取其词,如“逆旅”取自《左传》,“浮生”“大块”出自《庄子》,“羽觞”源于《汉书》。有的是借用其语句,(徐徐语文坊精编)如“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是直接援引曹丕的《与吴质书》中的话。又有用古人、古事的,如谢惠连之聪敏、谢灵运之擅诗。至于最后的“金谷酒数”则是把石崇金谷园的豪华宴会同他们弟兄的桃园夜集比并起来,随之就会让人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修禊事。这样做显然能增添这篇小序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盛唐时期文人生活的宝贵资料。

7、白鹿:传说中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8、论证思路:递进式

9、“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

10、前四句隔句押韵,显半吞半吐、舒缓平缓;后四句一韵到底,显狂飙直下、激越奔放。

11、这首诗的场景瑰丽变幻:月夜渡湖(清幽雅致)、著屐登山(雄奇壮丽)、山中奇景(阴郁迷离)、仙境出现(灿烂美妙)、梦中惊醒(人生如梦)。

12、旌旆:军中的各种旗帜。旌:用羽毛装饰的旗。旆:边上镶杂色的旗。

13、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引用,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游记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色增彩,更引人入胜。

14、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整体把握、捕捉灵感、重视实践、追求神似。

15、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百炼之铁坚刚,而今可绕指。自喻经破败而至柔弱也。

16、龙驭:指天子车驾。

17、南浦:隐喻离别。

1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19、《兰亭集序》和《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低沉清幽,李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20、)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1、姓、氏、名、字、号: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字一般用作敬称、他称。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用于自称或敬称。

22、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低眉。

23、淮左:淮东。古代以左为东,以西为右。

24、国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国殇。

25、开头两组“君不见”,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同时涵盖天地人生,给人一种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运用手法也多样。借黄河之水比兴,写出人生之短暂。“天上来”的夸张,写出黄河源头之高。“暮成雪”的比喻,写出人生易老。同时用黄河之伟大永恒反衬生命之渺小短暂。两个“君不见”构成反复,表达一种强烈的呼告。

关于诗歌的知识点

1、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2、句式的长短整散变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不平之气。通篇以七言为主,杂言破之,极尽参差错综之致;散行为主,整句点缀,奔放而不随性。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而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

3、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物线明线,以或悲或喜的感情为情线暗线,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4、三峡:指瞿塘峡、巫峡与西陵峡。

5、能得荷之神理“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两句诗,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第二,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6、首联的设问手法显顿挫,启深思。“柏森森”意味着历史悠久,象征着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包含人们对他的爱戴。颔联的“英雄”是指包括自己在内所有壮志未遂的人。

7、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8、曾皙勾画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吻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9、写了自己阁夜无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既有对连年征战、百姓劳苦的痛惜,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10、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比如文中写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子的一个感人的场面,通过祖母既关切,又略带诙谐的家常话语,通过祖母的喃喃自语、轻轻掩门、以象笏赠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怜惜、爱护和殷殷的期望,笔触传神,感人至深。一句“他日汝当用之”,承载着祖母对孙子重整家业的嘱托,也引出了作者仍未能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境遇的悲痛之情。

11、韩愈对侄儿之死之所以如此悲痛,其实就在于他不仅仅在哭侄儿,更在哭自己的仕途失意和未老先衰,哭家族的人丁不兴,哭天命无常。他的抒情是波澜起伏式的,将融情于事的啜泣与直抒胸臆的号啕相融合。

12、海鸥何事更相疑:《列子.黄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13、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御敌的将领。

14、这篇散文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正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15、这首“摹写声音的至文”,采用了很多的手法来摹写音乐。全诗除“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是直接描摹音乐的清脆激越、和缓哀怨和惨淡清丽,其他诗句都是侧面烘托。而且通过天上人间诸多意象的想像譬如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凤凰、芙蓉香兰、城门紫皇、秋雨、五色石、神妪鱼龙、吴刚玉兔等,虚虚实实使人有满天花雨的感受,诗人又用“啼、愁、碎、泣、冷、破”等词汇来渲染乐曲悲伤凄冷的情调,所以诗中境界虽然绚烂,却充满寒意,足见诗鬼凄艳诡谲的艺术风格。其他手法有比喻通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双关(紫皇)、夸张(石破天惊)、借代(吴丝蜀桐、十二门、二十三丝)、用典(江娥、素女、女娲、神妪、吴质等)。

16、《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主要抒发世路艰难、离别伤悲的感情。

17、洞天、金银台、烟霞:多指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

18、赏析“坼、浮”二字:坼,划分(字义),洞庭湖水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句意),这气势何等磅礴(效果);浮,飘浮(字义),日月星辰都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主宰着它们的沉浮(句意),这景象何等壮丽(效果)。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雄浑壮丽的景象。(合起来的效果)

19、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20、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21、本文一反传统祭文歌颂死者功业德行的固定内容,主要通过记家常琐事,来抒发自己的悲悼之情;形式上也一反传统祭文的骈文或四言韵文的固定格式,而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2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23、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24、全诗采用两个反问句来推动“愁”的发展变化:开头用泻水起兴,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反问劝慰自己“不应愁”,接下来悲歌酌酒“想断愁”,愁更愁后,又用“心非木石岂无感”的反问喊出“岂无愁”,最后联想到自己处境,又不得不“强吞愁”。全诗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和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

25、写于同年稍后的《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慷慨悲壮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清淡婉丽。

1、感情脉络:悲伤人生短促、狂放人生须欢、愤激怀才不遇、狂放同销万愁。

2、女娲补天:古代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娃于是炼五色石补天。

3、兄弟排行:伯仲叔季

4、郭橐驼是一位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勤劳善良而性情谐趣的身份低下的小人物。

5、这篇史论采用了对比论证(赂者与不赂者、六国与秦与北宋)、事例论证(六国史实)、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借古讽今,借六国赂秦导致破灭的史实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而应奋起御敌。

6、古代史书体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最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关于诗歌的知识有哪些

7、镜破钗分:比喻夫妻失散、离异。

8、天旋地转: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9、散文描写形象是具体逼真的,诗歌描写形象是会意传神的。

10、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11、伯仲之间: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徐徐语文坊精编)比喻人与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12、四大名楼: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山西鹳雀楼、湖南岳阳楼。

13、用典自然贴切。“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暗示民怨;“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暗示民劳;“卧龙跃马终黄土”,分别用神机妙算一世英名的诸葛亮事与叱咤风云一代英豪公孙述事,反映诗人无边的寂寞与苦闷。

14、这首送给东鲁诸公的离别诗写得很特别,不仅借助了游仙诗的梦游形式,还借“吟留别”表达了自己不事权贵、不媚世俗、追求个性自由、保持人格尊严的态度。

上一篇:一边一边造句二年级优选74句

下一篇:没有了